新城市志|25城榜上有名,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有哪些想象空间

视觉中国 图

航空枢纽地位,是反映一座城市经济活力和对外交往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国内不少城市都明确提出要打造国际航空枢纽。

在国家的航空版图上,到底哪些城市表现最突出?日前,中国民用航空局联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3+7+N”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体系建设,共有25座城市榜上有名。这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权威性的参考。

同时,新的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体系被确定,也预示着新一轮国际航空枢纽的竞争,正式开启。

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体系是开放的窗口

所谓“3+7+N”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体系,主要是指强化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航空枢纽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功能;提升成都、深圳、重庆、昆明、西安、乌鲁木齐、哈尔滨等7个国际航空枢纽区位门户复合型功能;提升大连、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厦门、济南、青岛、武汉、长沙、南宁、海口等若干区域航空枢纽功能。

这代表的是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北京、上海、广州,它们也可以说是分别对应国家航空版图上的“北大门”、“东大门”、“南大门”,是国家对外交流交往最重要的窗口,不仅国际航线多,承担的国际交往职能也最多。

从航空基础设施看,它们也最完善。如北京、上海都有双国际机场。有“广州第二机场”之称的珠三角枢纽机场也于今年开工建设。

从航空流量看,它们在全球航空版图上都属于妥妥的“第一梯队”选手。如2020年前,北京、上海、广州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分列全球第2、第9和第11位;北京、上海还跻身全球10个年旅客吞吐量过亿的城市之列。

所以,它们被赋予“国际航空枢纽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功能”,可谓实至名归。

第二梯队的7城:成都、深圳、昆明、西安、重庆、乌鲁木齐、哈尔滨,定位为区位门户复合型功能。

与第一梯队的三城相比,它们也被赋予了门户型功能,但不是全方位,而是更偏重于特定区域。这主要是综合它们的对外开放基础、经济条件和区位特点所决定的,并不完全是依照航空流量。

比如,其中的乌鲁木齐、哈尔滨的旅客吞吐量均在全国前十名之外,哈尔滨更是未进入全国前二十强。

但是,它们多具有特殊的区位条件。像昆明对应的南亚、东南亚,乌鲁木齐对应的中西亚,哈尔滨对应的东北亚等,都很有代表性。事实上,之前相关部门也明确提出,要强化一批区域航空枢纽面向特定区域的国际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说,这7城正是扮演这样的角色。它们也可以说是国家层面面向特定方向的开放窗口。

另外,可以参考的是,之前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提高昆明、乌鲁木齐等省会(首府)城市面向毗邻国家的次区域合作支撑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升,航空枢纽自然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

图片来源:《“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

具有突出优势的货运枢纽城市

第三档被提到的有12个城市:大连、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厦门、济南、青岛、武汉、长沙、南宁、海口。

与前两档相比,它们侧重于区域航空枢纽功能,也即综合能级相对要低一些,算是国内航空版图上的重要连接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航空流量就低,像杭州旅客吞吐量就位居全国前十。

要注意的是,不少的分析只强调上述22城被赋予重任,严格说并不严谨。因为“3+7+N”体系中的“N”部分,实际上远不止12城。

就这次指导意见直接提到的城市看,至少还有几座城市也算“榜上有名”:高质量推进鄂州等专业性航空货运枢纽运营,加快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天津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不断提升航空枢纽货运功能。

除了之前提到的合肥,鄂州、郑州、天津,算是22城之外的“新成员”。据此,至少有25城在新一轮的国际航空枢纽体系中被明确了地位。当然,后三城的功能主要是侧重于货运。如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是亚洲第一座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的货邮吞吐量,已连续7年保持在全国第六位,远超旅客吞吐量排名。

随着全球产业不断升级,货物流通的航空运输需求将持续增加。这些在国际物流方面拥有突出优势的货运枢纽城市,仍有较大的发展提升空间。

航空枢纽城市的新一轮竞争

和前些年的航空枢纽格局相比,这次“3+7+N”体系的具体构成城市,有了明显变化。

其中,处于金字塔尖的全方位门户复合型航空枢纽格局维持不变,依然是北京、上海、广州。

第二梯队的城市则出现较大变化。如武汉、郑州、沈阳出列,或是退居第三档,深圳、哈尔滨则实现晋级。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过去十多年,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一些城市的航空地位有所下降。典型如武汉、郑州这两大高铁枢纽的诞生。而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也将影响一个地方的航空枢纽能级。如深圳在对外开放上的地位愈发凸显,相应的国际航空枢纽辐射力也自然上升。此外,全球开放格局的变迁,也势必影响到一些特定区域航空枢纽的发展。哈尔滨航空枢纽地位的上升,就多少与此相关。

这些变化表明,航空枢纽的竞争本身就是动态的,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要想保持优势,只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持续努力。

事实上,目前一些最新动态,就已经给新一轮的竞争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如今年7月,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扩建飞行区主体工程开工。该扩建工程是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满足浦东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3亿人次的需求。而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也于最近获批。可以看出,哪怕是第一梯队的城市,也仍在继续扩大优势。

同时,也有的城市正在谋求升级。如拥有双国际机场的成都,目前已提出要积极打造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即向第一梯队发起冲刺。

另外,还有多座城市正在修建或谋划建设第二机场。这也将给未来航空枢纽格局的变迁注入新的变量。

海报设计:周寰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event.liangstudy.cn/study/20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