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观长三角丨成了江苏唯一没有百强县的设区市,连云港怎么了

工信部赛迪顾问近日对外发布“2024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榜单,江苏25地上榜。而随着涟水县首次进入“赛迪百强县”,淮安实现了百强县“零的突破”,江苏仅剩连云港还是百强县“真空地带”。

尽管各类百强县榜单都是由第三方机构评出,并没有所谓的官方版本,但连云港县域经济亟待提振,是客观事实。

数据显示,连云港下辖的东海、灌云和灌南三县,总人口占全市比重在50%左右,但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不到四成。另外,东海、灌云两县人均GDP,只有江苏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还不到,灌南也只是刚刚超过了一半。

连云港发展起点颇高,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如今更是“一带一路”海陆交汇点。连云港也不缺名气,被誉为“大圣故里”,拥有港、城、山、海等多重风光。

不过,本该成为与大连、青岛、厦门等城市比肩齐名,成为沿海明星城市的连云港,发展似乎不如预期。2022年,连云港经济总量被宿迁反超,跌落至江苏末位。县域经济支撑力相对不足,正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力求“后发先至”的连云港,该如何“对症下药”?

老牌港城有压力了

连云港位于江苏东北部,别称“港城”,主城区面向黄海、背倚云台山。连云港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有2200多年建城史,近年来还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上合组织出海基地。

连云港主城区。图来自“连云港发布”

连云港有着条件优越的深水港口,是江苏省内最适合建设大型港口的地方。1984年,连云港成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2021年,连云港港被列为全国沿海27个主要港口之一,并正式确定为国际枢纽海港。

不过就经济总量来看,连云港多少没能达到人们预期。去年,连云港GDP达4364亿元,在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仅高于秦皇岛、北海、湛江,居倒数第四位;在江苏省内已连续第二年没有跑赢宿迁,居全省末位。

县域经济方面,连云港堪称江苏最后的“百强县洼地”。江苏以发达的县域经济著称,有常年位居各类百强县榜单前四名的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还有GDP均已超过千亿的如皋、海安、启东、如东等“南通群狼”。

就苏北而言,盐城除了有GDP过千亿的东台,还有射阳、建湖等可以稳定进入各类百强县榜单的成员;苏北“老大哥”徐州麾下有邳州和沛县;曾经的“江苏十三妹”宿迁,也有江苏人口第一大县沭阳作为百强县代表。

而随着涟水县今年首次入围“赛迪百强县”,淮安的“百强县焦虑”也得到了些许缓解,如此一来,连云港就成了江苏唯一的“百强县孤岛”。

县域强则市域强,则省域强。对于淮安、连云港这样的地级市而言,县域表现乏力、支撑力不足,全市发展自然也会有些无力感。

连云港决策层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2022年2月,连云港市召开“新春第一会”,专题聚焦县域经济发展。会议表示要深刻认识县域经济“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强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行动力、创造力,夯实县域发展基础、彰显特色优势、焕发争先活力。

今年1月中旬举行的连云港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市长邢正军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持续壮大县域经济,狠抓项目支撑、产业培育和园区建设,产业投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努力在全省实现赶超进位。

为何打不出“好牌”

连云港下辖3县3区,3区是连云区、海州区和赣榆区,3县分别是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数据显示,东海、灌云、灌南三县去年GDP分别达到了750亿元、455亿元和480亿元。

据赛迪顾问介绍,“赛迪百强县”榜单是根据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绿色水平等多个一级和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的。评价的硬性门槛是GDP≥6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亿元。

东海水晶博物馆。 图来自“东海发布”

目前,东海已经超出了评选的基础硬性门槛,却没有出现在最终的榜单上,或许意味着东海在经济之外的一些指标上没有达到赛迪的评选要求,被认为综合实力还不够。

比如人均GDP,东海和灌云两县均低于7万元,较连云港市的9.4万元有明显差距,更远远落后于江苏省的15.05万元。

而且,三县在区位上也没有太多的优势和潜力。作为港城,连云港一直以来的发展重点在港口也就是主城区,而东海、灌南和灌云三县,分别位于主城区西侧和南侧。

同时,连云港又同时位于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青岛都市圈的边缘地带,想借外力的话三县也几乎也是“无力可借”。

连云港市统计局官网发布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一文指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连云港县域经济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仍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还存在较大难度。

文章指出,当前全市产业以化工、钢铁、医药等传统行业为主导,以数字经济、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县域经济更是如此。连云港县域经济二、三产业发展较为落后,新兴产业基础差,不能为新兴产业提供成熟的上下游产业配套,也无法为新兴产业科技人员提供优越的研究条件。

而由于难以吸引新兴产业人才,导致科技力量薄弱,创新难,县域陷入新兴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和人才外流的恶性循环,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和竞争力。

重大项目正在起势

拉动县域经济发展,还得靠重大产业项目。

随着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的崛起,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的加速发展,当下,连云港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特别是石化基地、中华药港等重大项目的落地,无疑能够产生强大的牵引带动作用,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拓展空间。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去年连云港石化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带动了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GDP增速达10.2%,居全省第一。“连云港发布”微信公众号在一篇文章中写道,“2023年,以盛虹集团为代表的石化龙头企业满负荷生产,成为拉动连云港市经济增长的强引擎。”

2014年,国家层面部署石化产业科学布局和安全环保集约发展。随后,连云港与大连长兴岛(西中岛)、河北曹妃甸、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一道,被列为重点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

工业用地、环境承载能力以及港口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都使得连云港比江苏其他设区市更有基础和条件发展包括石化在内的临港产业。

连云港海边。图来自“连云港发布”

连云港市委书记马士光去年6月在调研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时表示,加快打造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是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趋势、应对激烈区域竞争态势的现实需要,对推动连云港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新港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中,徐圩新区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是一张名片。澎湃新闻注意到,徐圩新区目前完成了以石化为龙头的临港产业布局,形成盛虹石化、卫星化学、中化循环经济产业园三大石化产业集群,规划布局的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超5000亿元。

目前徐圩新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化工园区前列,2023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812亿元,预计2024年增长将超25%。

连云港明确,预计到2027年底,全市石化产业产值迈上5000亿元台阶,“十五五”末,石化、下游高端新材料及周边产业将迈向万亿级规模。

连云港还提出医药产业要成为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提升生物医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影响力,打造“中华药港”。

以恒瑞医药、康缘药业、翰森制药、正大天晴为代表的连云港医药企业,累计获批上市1类新药19个,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为培育创新创业者的生态,连云港还在超前布局建设花果山科创走廊,打造区域创新资源集聚区,推进战略科技力量持续突破。

另外,面朝大海的连云港还是江苏发展海洋经济的“主力军”。

2023年,连云港印发《连云港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连云港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等文件,规划海洋经济发展路径,明确提出到202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速建立,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不含石化产业产值),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成立海洋经济发展基金,加强对重点海洋产业和科技创新的支持。

连云港正加快建设“东方大港”,可靠泊40万吨级船舶的沿海码头、30万吨级航道均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油轮可直达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腹地。

但也要关注的是,从沿海港口的竞争力来看,北面的日照港与连云港相距不足100公里,另外,青岛、天津、烟台等港口的货物分流效应也很明显。

相比之下,连云港还并没有“非此不可”的优势,要避免同质化竞争,还需要走出自己的优势发展路线。

再出发

县域经济发展重中之重是工业发展,纵观县域经济发达县市的产业结构,共同点是县域工业比较发达。

除了市一级的统筹和带动,发展产业,连云港下辖三县还是要主动作为。

具体路径上,三县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优势,着力发展1~2个主导产业,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平台,主动补链强链扩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

上文提及连云港市统计局官网文章谈到,东海县要以打造硅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加快发展壮大硅相关产业群和企业群,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要素集聚,培育打造硅基新材料产业,推动硅基新材料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发展成为东陇海产业带新的经济增长极;

灌云县要围绕临港开发定项目,围绕资源优势定项目,充分发挥燕尾港用地矛盾小、投资成本低、发展空间大等独有优势,加快实施工业发展东拓战略,主动融入全市“一体两翼”临港开发大局;

灌南县充分发挥堆沟港的区位、排污和交通优势,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将堆沟港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石化产业基地。

另外,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利用现有基础资源,推动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化进程,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业,形成以城关镇为龙头、以中心镇为重点的“一心多点”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文章指出,全市要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加快青口、牛山、伊山、新安等城关镇的建设,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使各哥城关镇成为县域城乡居民“家门口”的城市,成为县域经济腾飞的龙头。

要搞好以中心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增强城镇经济实力。建立健全社会服务设施,增强小城镇功能,吸引资源向小城镇流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还有,要继续积极推进各类园区建设,吸引和推动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聚效应,使园区成为新的城镇,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event.liangstudy.cn/study/2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