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3.6%到35.8%!安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明显

央广网合肥8月27日消息(记者周然 见习记者张琳琳)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而且也是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8月26日,记者从安徽省生态环境厅获悉,截至今年7月,安徽累计完成5281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从“十三五”末的13.6%提升到35.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明显。


发布会现场(陈家静摄)

8月26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最新进展。

“截至今年7月,全省累计完成5281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从“十三五”末的13.6%提升到35.8%。今年以来,共完成59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较2023年底提高了4个百分点。”安徽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贾良清介绍说。

数字积极变化的背后是安徽按照“分类施策、梯次推进、建管并重”的原则进行治理的结果。

比如,规划引领在前,梯次推进紧跟。安徽省生态环境厅指导各市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或修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或方案,合理确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目标和先后顺序。把乡政府驻地或人口居住较集中的中心村,生活污水乱倒乱排严重、厕所粪污去向难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庄,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和重点湖库周边的村庄,引江济淮沿线的村庄这四类村庄作为重点,优先推动治理。

安徽省农村地区自然条件不一样,农民的生活习惯差异也较大,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答案是必须因地制宜,分村施策,不能简单套用城市的方式来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资源化利用。这是我们优先推行的模式,适合居住比较分散的乡村。”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胡峰说农村生活污水,特别是厕所粪水,是农民舍不得丢掉的农家肥,通过适当的方式利用,可以成为很好农业资源。

目前,安徽正在推广利用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林地等消纳生活污水的模式,既能降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成本和运维费用,也可以有效利用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再加上纳管处理、集中处理等治理模式和技术,不断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

下一步,安徽将以实现“三基本”为导向,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安徽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event.liangstudy.cn/study/4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