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美国提供武器,以色列就等于是赢了”

  迄今为止,本轮巴以冲突已持续10个多月。

  以军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导致当地超过4万人死亡,近10万人受伤。

  以军频繁发出的撤离令已造成90%的加沙民众流离失所。

  然而在加沙人道主义危机加剧、国际社会停火止战呼声不绝于耳的形势下,由美国"积极"参与推动的停火谈判却鲜有进展,日复一日地在僵局中兜兜转转。

"举行多少‘新一轮谈判’都毫无意义"

  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和哈马斯已在美国、埃及、卡塔尔等几方斡旋下进行多轮停火谈判。

  新一轮谈判本月15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16日暂停,24日又在埃及开罗重启。但截至25日,谈判仍未能达成协议。

  外界普遍认为,加沙地带与埃及交界处绵延14公里的狭长军事缓冲地带——"费城走廊"控制权问题是当前谈判僵局的症结所在。哈马斯坚持要求以色列从包括"费城走廊"在内的加沙全境撤军,以方则坚持不撤。


  △"费城走廊"地理位置示意图(图自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站)

  而美国就此提出的折中方案也同意以色列在"费城走廊"以"某种形式"持续驻军,遭到哈马斯方面指责。后者认为,美国坚持支持以方强加的要求增加了停火谈判的复杂性。

  出于防止局势进一步升级以及国内政治和国际声誉等多重考量,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本月18日至20日对中东进行了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的第九次访问,但却像前几次一样无功而返。原因很清楚——美国拒不改变"偏以"立场。

  这也让以色列愈发有恃无恐。

  就在布林肯两手空空离开中东次日,以色列军方对黎巴嫩南部发起"定点清除"行动,导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流派别——巴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下属一名指挥官死亡。这也是本轮巴以冲突中以军首次对法塔赫高级成员下手。


  △法国24小时新闻台报道截图

  事实上,美国每次展开所谓"停火斡旋",最终都是将压力转移给哈马斯。

  此前,哈马斯已经同意了美国政府5月提出、并于6月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停火提议,但以色列在此后每一轮谈判中都会增加新的条件。而美国往往会选择采纳以方条件,并要求哈马斯接受。

  对此,埃及前助理外长哈里迪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美国急于推动加沙停火是因为拜登-哈里斯政府需要借此平息国内选民的不满,同时避免"为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报复以色列打开大门"。但美国并没有为停火做出真正的努力。

  哈里迪认为,除非华盛顿向内塔尼亚胡施压,迫使其放弃新要求,否则无论举行多少"新一轮停火谈判"都毫无意义。


  △埃及前助理外长哈里迪(右)接受卡塔尔半岛电视台采访

"这反映了美国为以色列暴行提供无条件支持的加倍决心"

  随着美国民主党更换了总统候选人,加沙问题近来已成为检验新候选人、副总统哈里斯政策立场的试金石。

  然而,让外界倍感失望的是,哈里斯在近日结束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闭幕演讲中没有显示出任何改弦更张的迹象。

  事实上,在四天的会议期间,设在芝加哥的会场外每天都有反对白宫中东政策、声援巴勒斯坦的抗议活动。

  民主党内部不少人担心,对加沙战争的态度可能会让哈里斯在一些关键的"战场州"失去所需的选票。


  △路透社报道截图

  不仅如此,美国政府在处理巴以问题上的人事安排似乎也越来越"鹰派"。

  据美国《赫芬顿邮报》日前独家报道,总统拜登已任命曾"深度参与"向以色列输送武器工作的米拉·雷斯尼克担任美国务院负责巴以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

  雷斯尼克接替的是6月辞职的安德鲁·米勒。米勒辞职的官方理由是家庭原因,但知情人士称,他是因为反对拜登政府偏袒以色列的政策而选择离开的。


  △《赫芬顿邮报》报道截图(图左为米拉·雷斯尼克,右为安德鲁·米勒)

  拜登做出上述任命决定正值美国主导的以色列-哈马斯和谈前景渺茫之际,因此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和震惊。

  用今年3月辞职的美国务院前官员安妮尔·谢琳的话说,"任命(雷斯尼克)反映了(美国)政府为以色列针对加沙平民的种族灭绝行动提供无条件支持的加倍决心"。


  △《赫芬顿邮报》报道截图(题图为安妮尔·谢琳)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布林肯对中东进行第九次访问前几天,拜登政府刚刚宣布批准新一轮价值约200亿美元的对以色列军售计划。

  《华尔街日报》就此发文称,军火供应几十年来一直是美以关系中的核心要素,也是美国支持以色列的有力象征,这一点不会在本届政府任内发生任何改变。

  自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后,拜登政府就不断军援以色列。事实上,无论以色列在加沙做了什么,也无论面临怎样的国际压力,美国对以武器供应都在继续进行。

  文章援引以色列前政府官员丹尼尔·利维的话得出结论:拜登政府打算促使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接受停火协议,但最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只要美国提供武器,内塔尼亚胡就会觉得自己赢了,"可以一如既往地左右美国"。


  △《华尔街日报》报道截图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event.liangstudy.cn/study/6361.html